谈谈农药抗性
2018-05-14
来自:
南阳傲威化工有限公司
浏览次数:755
农药抗性 是指生物长期接触药剂后,其后代产生的抗药性。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,令广大农民朋友和农资经销商十分头疼、而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。因此,学习和掌握农药抗性有关的基础知识,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应用于农业生产、对农资界同行和农民朋友来说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。农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: 一.有害生物自身选择性进化。化学农药使用多年后能生存下来的种群自身结构(包括免疫作用,基因改变,表皮增厚,解毒能力增强等等),发生改变,从而产生抗药性。 二.有害生物的生育特点使其产生抗药性。比如蚜虫,一年发生几十代,容易发生抗药性;小麦锈病病原菌,孢子产生量大,爆发性强,容易发生抗药性。 三,用药不当易产生抗药性。如长期单一用药;随意加大使用浓度;喷施药剂不均匀,漏网个体易产生抗药性。 农药抗性分类在; 单一抗药性:指生物只对一种药物产生抗性。 多抗性。对几种或几类药物都产生抗性。 交互抗性。生物对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以外的,从未接触过的药剂一种或者一类同时产生抗性。 负交互抗性:对一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后,对另外一种或者一类农药反而更加敏感。 延缓农药抗性的办法: 一.复配使用。不同种类的药物复配,比如有机磷类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复配; 二.杀卵药剂与不能杀卵的药剂复配。 三.杀灭方式不同的农药混用,比如内吸性杀虫剂与触杀或熏蒸类杀虫剂混用等等。 四.间断使用农药:一种农药上市后即使效果再好,也不能连续一直用下去,一段时间以后应暂停使用,改换其它农药,一段时间后再用。 五.在有害生物最敏感时期用药。一般来说,杀虫剂选择幼虫期使药,除草剂选择幼苗期用药,
杀菌剂选择发病初期用药。 六.不能随意加大用药倍数。按说明使用,农药标签上的用量,是国家有关部门反复实验验证得出的结果,不要随意加大用量。如果按用量使用没有效果,除去假药的因素外,只能证明有害生物(病虫草)对这种农药已产生了抗性,加大用量使用不如换一种新药更有效果。 七.尽量使用
微生物菌剂防治
病虫害,比如用“
绢遁”(极高含量枯草芽孢杆菌加木霉菌)防治作物
白绢病;用淡紫紫孢菌防治根结线虫等等。 纠正几个错误认识: 一.大多数人都认为农药特别是杀虫剂,持效期越长越好,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,这样的农药反而更容易诱发抗性,比如一种杀虫剂,持效期20天以上,但是在药效慢慢减退的过程中,又从别的地方,迁徙进来一群害虫,作物上残留的药力浓度已经不能杀灭外来害虫,那么这群新来的害虫食用了这些农作物叶片果实等以后,后代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。也可以这样理解:残留的农药诱导它们产生抗药能力; 二.在药液浓度问题上,许多农民朋友认为农药浓度越大,效果越好,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,且不说任意加大剂量对农作物潜在的药害影响,单就对农药抗性这一方面来说也是不可取的,道理和前面类似,就是说药剂再浓,也有漏网的有害生物,那它们的后代抗药性上升得很快。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一旦形成,便很难消除,有关资料介绍,二嗪农在停用11年后,家蝇的抗性,仍然有7至23倍。这说明农药更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有害生物的抗性发展速度。一种新的农药上市往往”群起而用之”,结果两到三年后,抗性迅速发展,这个新药新药基本就报废了。就像眼下大红大紫的吡唑醚菌酯,几乎都当做万能神药在用,恐怕两三年后,病菌对这个药物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,防效必然大打折扣。就像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氯虫苯甲酰胺一样。所以建议大家,在生产和销售实践中,注意轮换用药,根据农户实际情况,随时调整用药,力争把农药抗性降到最低,使病虫草害的抗性发展的更慢。